招生考试网
学历类| 阳光高考 研 究 生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专 升 本 中考会考   外语类| 四 六 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
资格类| 公 务 员 报 关 员 银行从业 司法考试 导 游 证 教师资格   财会类| 会 计 证 经 济 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 务 师
工程类| 一级建造 二级建造 造 价 师 造 价 员 咨 询 师 监 理 师   医学类|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国际护士
计算机| 等级考试 软件水平 应用能力 其它类| 书画等级 美国高考 驾 驶 员 书法等级 少儿英语 报 检 员 单 证 员 出国留学
 招生考试网 - 高考 - 分省高考动态 - 青海高考 - 正文
2011面对各类招生诈骗 高校应筑起三道“防火墙”
来源:2exam.com 2011-7-7 15:24:01 【字体:小 大】

 各种招生诈骗方式让学生和家长目不暇接
高考(微博)录取在即,关于高校招生的话题在网上也日趋沸腾。作为高招改革的重要举措,高校自主招生自然成为议论的焦点,从“招考同盟”到“泄题事件”,诸多问题凸显这一政策仍有待完善。“华北科技大学”“天津文理大学”等子虚乌有的高校,发布虚假招生信息招摇撞骗,此类现象应引起广大考生和家长警惕,有关部门必须严加防范和打击。同样应打击的还有冒名顶替上大学行为,这些有悖社会公平正义、违反国家法律政策的做法应当遏制。

自主招生屡遭诟病

制度设计有待完善

随着高考录取的开始,高招诈骗也将进入高发期。近年来,招生诈骗屡禁不绝,骗术不断升级,涉及的受害人之多、金额之巨、地域之广令人咂舌。2011年6月,网上又现“华北科技大学” “天津文理大学”等冒牌高校伪造合法高校进行招生的诈骗行为。

近日,教育部发出通知,对高校招生行为画出三条“警戒线”:严禁高校未经教育部备案计划外招生;严禁高校和录取工作人员徇私舞弊、弄虚作假、违规招生;严打非法招生中介活动,力图从源头上规范高校招生,压缩人为可操作空间。

网友“北京你早”说:“一个巴掌拍不响,总有学生相信不经过刻苦努力也能上好大学,这种投机心理成为滋生高招骗子的温床。”网友“蒲公英信使”认为,虽然高招越来越透明公平,但依旧存在一些鲜为人知的黑幕。

高招诈骗案屡禁不绝的背后,暴露出招生政策漏洞。在国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难以满足公众需求的背景下,高招政策中自主招生、机动名额等弹性部分,给别有用心人留下了可操作空间,为不法分子行骗提供了可乘之机,也提供了家长和考生“暗箱操作”的想象空间。如何使高考录取工作不走样,关键在于招生体制的透明、公开,堵住招生环节中存在的漏洞,从源头肃清招生“潜规则”的不正之风。

招生诈骗层出不穷

防范打击刻不容缓


复旦大学2011年自主招生遭遇“盗题”事件,考试结束后仅5分钟,部分试题就被一家名为“大联考”的网站曝光,又一次引发网民对大学自主招生的强烈关注。从去年开始,我国高校自主招生改革频出新招,先是北大、清华组成“北约”“华约”招考联盟,不久,同济、北理工等又形成“同盟”跟进,一场34所知名高校自主招生的“三国演义”由此上演。

网民“金边玉芙蓉”说:“从‘一考定终身’到‘多考定终身’,高招改革究竟是高校提前抱团抢生源,还是科学多元选才,学生选择权增加为何反而负担加重、困扰增多?高招改革效果如何不好评价,但是一个不争的现实是,越来越多的优质学生开始放弃就读国内大学,选择留学(微博)海外,大家这种‘用脚投票’的方式值得反思!”

网民“Jenna嘉嘉”说:“自主招生固然好,但没有统一的制度进行规范,很容易演变成利益纷争,而不是人才选拔,我觉得重点不在‘北约’‘华约’,而是在于相应体制的规范统一和完善,这些光靠高校联盟是不够的。”

我国高考自主招生探索进入第9年,阵容发展到80多所高校,如今又形成了三大联考阵营,但是对于自主招生、特别是联考的质疑声却始终未停。高校自主招生的目的是为了选拔那些高考中不易被发现、有特殊才能的学生,其制度的完善需要社会的包容与呵护,但同时高校自主招生改革更需正视严峻的现实。

严厉打击冒名顶替 杜绝“罗彩霞”事件再现

自2009年“罗彩霞”事件后,一系列高招中的冒名顶替事件又相继被揭发。

2010年6月,教育部下发通知,要求各地在高招工作中进一步严格管理,尤其要严查冒名顶替上大学现象。今年,教育部再次发出通知强调,严厉打击各种徇私舞弊、弄虚作假和违规招生行为,对骗取高考加分资格或企图冒名顶替入学的新生,在取消其入学资格的同时,要配合有关部门一查到底,坚决依法惩处幕后指使者或非法中介机构。

各类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陆续被揭露后,引起了广大网友的高度关注。网友“谁是老鼠爱大米”说:“不管这些冒名的人在学校表现怎么好,他们一开始就错了,而且是知错就错,不可原谅!上大学还要冒名顶替,比强盗更卑鄙。”

近年来,教育部的高招清查风暴有了明显成效,但对于更为隐蔽的假大学生,恐非行政体制下的一次行动所能肃清。这首先是制度设计上的漏洞导致的,同时,环环弄虚作假,反映出的是社会诚信教育缺失。应该指出,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只是社会腐败问题的一个缩影,其之所以能成功操作,除了钱的问题,另一方面可能就是默认的“潜规则”,即有路子、有关系就可以这么操作。同时,信息不公开客观上也为造假提供了土壤。因此,应尽快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,对冒名顶替现象背后的腐败细查深究,让造假者丢官,甚至对其追究刑事责任。(西海都市报)

将这篇文章一键分享到: Qzone一键分享 新浪微博分享 网易微博分享 分享到人人网 转贴到开心网 QQ书签 Google书签 Del.icio.us
  • 上一个文章:

  • 下一个文章: 没有了
  •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
   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,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.
    ②本网转载的文/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,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.